• 索 引 号:QZ00105-0300-2018-00029
    • 备注/文号:泉科〔2018〕35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18-02-23
    泉州市科技局关于印发2017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时间:2018-02-26 11:44

    各县(市、区)科技和知识产权局、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科技经济发展局,高新区各园区管委会,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总公司: 

      现将《2017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泉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8年2月23日 

      

    泉州市科技局2017年科技工作总结2018年工作计划 

      一、2017年科技工作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全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年初确定的“1157”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以开放创新聚资源、以协同创新增能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活力,推动重点关键环节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开创全市创新发展新局面,为“五个泉州”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取得新成效。 

      (一)抓好示范区建设和“数控一代”提质扩面2条工作主线。一是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按照示范区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考核、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以《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为主体的“1+X”系列配套政策(已出台14份文件),推出31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6项首创举措被省上纳入首批向全省推广清单。“国字号”创新平台,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万人发明专利、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省级众创空间等五项指标提前完成示范区2020年目标任务。二是深入推进“数控一代”提质扩面。推动出台并认真落实《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提质扩面的通知》,持续打造“数控一代”应用示范样板,省、市累计投入财政科技扶持资金24亿元,吸引1800多家规上企业参与,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260亿元,成为泉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对接数控一代的资源和政策,重点培育一批数控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开展全市规上离散制造业数控化率调查统计。配合做好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推进工作,实施“百千5311”工程。设立“先进制造与装备”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支持8个项目。2017年1月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上,我市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作典型发言。2017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实施情况进行测评,34位委员投票,满意29票,基本满意5票。 

      (二)着力抓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高企和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区等重点工作。 

      1.关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将研发经费投入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机制,激励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研发经费投入负增长的县(市、区),减少其申报科技项目、科技奖励数量,禁止没有研发投入的单位享受科技项目资助。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工作指导和督促。目前已组织103家企业申报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预补助,争取省科技厅补助资金4496万元,安排下达市级补助资金3353万元。 

      2.关于高企和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一是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若干措施的通知》,把培育高企作为建设自创区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6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98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390家二是加大对高企培育的奖补力度,2017年共为14家高企转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补贴,落实保险补贴资金51.04万元。设立1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商业银行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业务。其中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已向48家高企授信4.54亿元;与农行泉州分行合作设立高新技术融资“科创贷”业务,已向12家高企授信1.36亿元。三是组织实施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大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力度,首批立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重点产业科技项目19项,补助经费475万元。落实补助经费4000万元,支持西人马公司建设先进微纳米器件检测中心公共服务平台。 

      3.关于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2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47179件、授权2552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81件。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专利运用和保护的意见》,组织企业申报泉州市知识产权专项补助资金,开展知识产权分类培训39余场(次),受训人数3900多人(次),新增4家独立专利代理机构。 

      4.关于高新区建设。2017年,泉州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710亿元,同比增长22%,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4位。起草《2017年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制定《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开展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组织对10个分园区的综合考核。积极推进建设泉州国家高新区和一批特色高新园区,“泉州芯谷”打造国内重要的存储器产业基地和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基地,11月获批省级高新区。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民用微波通信射频组建生产基地。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永春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评估,泉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省9个农业科技园区评估中得分排名第一。 

      (三)统筹抓好人才、资金、项目、平台、政策配套、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重点工作。 

      1.项目、资金与人才。2017年度科技项目支持立项176项,年度经费5043万元。推进落实人才“港湾计划”,以“人才+团队+项目”方式,面向我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求,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全年认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232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项目94个。首次启动网上评奖系统开展泉州市科技奖评奖工作,评选出科技重大贡献奖1项,科技创业奖11项,自然科学奖9项,科技进步奖56项,我市26个项目获得2016年度福建省科技奖、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平台。一是采取“一院一策”、“实体办院、投管分离、专业化运营”等方式,鼓励建设微波技术研究院等39家新型科研机构,投入研发资金超5亿元。二是推动成立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聚集研发人员441人,开放共享仪器设备近150台,承担了各类科技项目237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98项。三是加快平台引进和建设。新引进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与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签订产学研合作备忘录,泉州“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目前,全市拥有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16家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抓好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建成28家科技孵化器(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8家)、44家众创空间、9家国家级星创天地(数量居全省第一),集聚创客团队648个,初创企业354个。 

      3.政策配套。推动制定出台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名义印发的政策文件14份,包括《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4.成果转化。一是配合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面向泉州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会员单位等公开征集到21技术需求项目,择优扶持4家企业开展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加强企业对福建省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项目(院地合作)的申报与引导,推荐5家企业的院地合作项目,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开展院地合作项目70多项。三是先后组织我市相关企业参加福建6·18科技投洽会等展会、科技成果推介会与论坛10多场,推荐企业成果展示、技术需求等各类项目50多项。四是经省级批复设立了3家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分中心、1家人才培养分基地和1家福建省技术转移机构,融入国家技术转移“2+N”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全年合同成交金额8387.56万元。 

      5.知识产权。泉州市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在41个地级城市中排名第9位。新增84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通过贯标企业数量占全省的62.22%,居全省设区市首位。评选51项泉州市专利奖,5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推动56个专利权质押贷款项目签订合同,授信额度8.51亿元,居全省前列。开展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工作,征集31家企业作为首批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入库对象。全市知识产权局系统共立案查处各类专利违法案件278件,其中专利侵权纠纷案件52件、假冒专利案件226件。2017年与泉州市仲裁委联合参与我省申报全国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试点项目,并获批列入第四批试点地区。 

      (四)不断强化机关各项建设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传达好、宣传好、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全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通过召开党组扩大会、举办专题讲座、深入市老科协开展宣讲活动、在市科技局微信公众号推出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传达宣传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二是认真落实巡察整改工作。市委巡察组代表市委来我局开展巡察工作,是市委对我局各项工作的“全面检阅”,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体检”。针对市委巡察二组对我局2013年以来的全面工作开展巡察反馈的问题,正确对待巡察意见,切实推动全面整改落实,营造科技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领导创新能力。采取“党建+科技项目”安排具体工作,推行“周汇报”工作法,把抓党建与抓主业进行同谋划、同部署、同总结。加强“1263”机关党建工作,认真组织第十二轮“五好”党支部创建考评工作,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坚持“党建带群建”,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关工委等群众团体在构建和谐机关中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有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机关党组织“责任清单”,专门召开廉政教育主题专题会议,与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科技工作廉洁自律“十不准”等要求坚决做到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坚持抓常抓细,做好督促检查,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扎实开展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工作,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培育道德典型,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道德实践和自觉践行能力。六是做好科技宣传及信息工作。全年共向市“两办”报送科技信息319条,录用75篇,我局被评为2017年度信息报送优秀单位。在泉州广播电视台每周播出14分钟的《聚焦科技引领》专题科技新闻42条,播报科技新闻80多条,制作1个农业科技专题宣传片。在《泉州晚报》上刊发科技报道80多篇、专版5个,在新华网福建频道、《科技日报》、《福建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报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七是指导、协调市直各部门和县(市、区)的科技管理工作,加强各业务科室、各直属单位及各县(市、区)科技和知识产权局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扎实抓好人事、计生、安全生产、绩效考评、综治平安单位、公车改革、科技扶贫、科技动员、科技拥军、反恐、档案管理、关工委、网站信息公开、老龄工作、工青妇、机要管理及保密等各项工作,继续保持零安全生产事故的纪录。 

      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着与创新驱动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一是高新区在全国的排名还比较靠后。对已经出台改革创新举措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强,不够快,政策效应还未凸显。高新技术企业应有的辐射作用尚未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还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50%以上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R&D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偏低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当前我市正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科技人才总量较少,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顺畅,技术交易不活跃,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能力不够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窄,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全省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十九大精神指引科技创新新征程,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引向深入,以新的创新发展理念、新的科技体制机制,新的科技创新作为驱动转型攻坚、聚力跨越。在自创区建设的引领带动下,推进各项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加快构建“1234”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抓好“136”工作计划“1”即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3”即实现规上高新技术产值、研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三大突破”。“6”即做好“双高”、“双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农业科技、知识产权6项重点工作),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五个泉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聚精会神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要抓“出新”。完善“1+X”政策配套,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等方面再出台突破性政策,谋划出台关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高”企业、研发投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星创天地等7个工作专题的2018-2020年三年赶超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局各项科技工作以项目化的方式管理运作、细化落实。二要抓“见效”。全面推动已经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一个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完善自创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设立自创区管委会、开展全市科技园区整合创新工作,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覆盖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三要抓“提升”。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开展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力争201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960亿元,比增达15%,在全国高新区排名持续上升。加强核心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着力打造“泉州芯谷”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全力以赴实现“三大突破” 

      1.规上高新技术产值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发展高新群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在集成电路和石墨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跟踪扶持石墨烯材料、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突破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我市主导传统产业跟进新技术扩散应用,通过出台创新政策引导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加大对企业研发和技改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关键技术领域和技术发展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传统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三是继续推动实施“数控一代”提质扩面,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一代”方向发展。实施一批“数控一代”提质扩面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发展以钻攻中心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成一批钻攻中心重大技术产业项目。支持发展以氧化锆为代表新型材料,努力构建氧化锆陶瓷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聚。 

      2.研发投入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引导全社会加大R&D经费投入,力争R&D经费支出增长10%,占GDP比重1.12%以上,并逐步使R&D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创新基础。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政策,加快改革科技资金扶持方式,筹集配套资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作为其申请享受各级各类科技奖补政策的条件之一,没有研发投入的单位不允许享受科技项目资助、科技奖励、新型科研机构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二是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做好全社会R&D填报工作,科技、统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统计工作协调机制及数据质量评估机制,联合开展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填报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应统尽统。三是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考核、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体制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效率,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形成研发创新合力,促进R&D经费支出增长。 

      3.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创新改革先行先试。探索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围绕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配套政策、落实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突出为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三个松绑”,形成“1+X”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提升科技人员获得感,充分激发社会创造力,营造识才爱才引才用才良好环境。全年力争累计实施40项全省首创的政策、机制、模式、做法,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泉州经验。 

      (三)凝心聚力抓好六项工作 

      1.抓“双高”企业。加大“双高”企业培育力度,实施梯度培育机制,进行动态管理,建好高企培育库,实施第二期“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0家。积极落实税收减免、专项扶持、金融支持、科技服务等,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向“双高”企业集聚,推动我市“双高”企业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2.抓“双创”工作。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力争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5家、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80家。一是持续采取“一院(所)一策”办法,加大创新平台引进力度,紧跟目前正在洽谈对接的一批科研院校来泉新建一批研究机构或孵化机构。二是加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精细化分类管理,更加注重对新型研发机构从“量”到“质”的转变提升。鼓励龙头企业主辅分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创新共享,提质增效,培育扶持一批现有新型研发机构进入省级平台行列。三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有效发挥自创区建设专项资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企业等政府性资(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创新领域。支持设立科技支行,鼓励金融机构对创新创业提供优惠的融资贷款支持。 

      3.抓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库一平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转化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节点创新,健全科技成果发现、扶持和引入、转化机制。一是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我市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评价工作。二是发挥泉州3个国家技术转移分中心和高端创新平台的作用,建设一批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功能的传统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适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库,以实施“数控一代”提质扩面为主线,以平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集聚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智力等创新要素,与我市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需求无缝对接,突破应用关键技术,多渠道开展“点对点”式新技术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落地转化。三是促进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泉州南洋研究院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新型孵化器。进一步丰富科技援助内涵,提升科技援外层次,借推动自创区泉州片区建设,吸引和利用国际最新科技资源,推动我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 

      4.抓科技人才工作。落实人才“港湾计划”,实施“人才+团队+项目”的精准引才模式,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开放的引才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等方面,强化对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支持。推动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扶持方式,组织人才(团队)申报高层次人才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力争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支持100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5.抓农业科技创新。落实《泉州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基层创新创业和服务,建立具有泉州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示范体系,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选认科技特派员100名,新增法人科技特派员5家、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个。每年培育打造5家以上支撑乡村创业的“星创天地”,孵化农业创新创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团队等50家以上。 

      6.抓知识产权。一是实施专利增量提质工程,坚持专利质量第一,推动专利数量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61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二是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及企业,开展泉州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组织认定一批专利密集型企业,鼓励和引导专利密集型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专利信息分析应用与专利布局,树立专利运用示范典型。推动35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力争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7亿元以上。推进企业开展贯标工作,力争新增贯标企业40家以上。三是推进专利行政执法保护工作,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果。强化市县联动,推动县级科技和知识产权局独立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力争县级知识产权局独立办理假冒专利案件100件以上。进一步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展“福建省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试点项目”工作,推动泉州市知识产权仲裁院建立并运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平台,开展行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 

      (四)尽责扎实做好机关党建和其他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宣传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市委巡察组巡察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为契机,加大督查力度,加强党务干部培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二是打造“阳光科技”,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科技业务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之中,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及源头治腐工作,强化“两个责任”,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规范机关效能工作制度,提升机关服务效能,深化落实“马上就办”,大力倡导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做好市科技局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自查自纠工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四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继续参与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好市直机关2017-2019年度(第十五届)市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和省级文明单位迎检工作,加快形成科技系统机关干事创新工作氛围。五是加快形成全市科技战线“一盘棋”,继续强化各业务科室、各直属单位及各县(市、区)科技和知识产权局之间的交流配合,提高全市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协同发展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抓好人事、绩效考评、计生、安全生产、综治平安单位、科技宣传、科技扶贫、科技动员、科技拥军、反恐、档案管理、OA自动化办公系统、无纸化会议系统、网站信息公开、关工委、老龄工作、工青妇、机要管理及保密等工作,服务保障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