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创新实验室是福建省首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实验室之一,按照“边建设、边引才、边科研、边转化”模式推进各项工作。实验室基础设施分三批次建设,第一批次工程已基本完工,第二批次工程正加快主体结构施工,第三批次工程已完成地块控规批复。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实验室在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堵点”问题。
泉州市科技局局长 王小阳VS
清源创新实验室科研与知识产权部
副部长 芮晓霞
王小阳:现在整个建筑的进度上来了,那设备的安装来得及么?
芮晓霞:应该说到开学之前可能还没办法完全进场,在一期建设的时候我们就有发现一个问题,从仪器的立项到最后的进场大概可能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这个对我们科研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希望说有相关政策能够加快采购的进程。
王小阳:这个我们年初也有预计到,所以我们一直在协调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差不多了。我们在推动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就是在年度预算批复之后,给科研机构更大的资金自主使用权,也就是说咱们实验室按照我们内部的采购管理规定,可以自主决策、自主立项,简化采购程序,提高设备仪器的采购效率。
目前,清源创新实验室已围绕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链开展自主科研项目立项17项,7项关键核心技术已成功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应用。实验室侯琳熙教授科研团队与福建省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聚醚类功能湿电子化学品,打破了国外对显影液材料的垄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2.5亿元。
王小阳
泉州市科技局局长
“佑达确实在整个泉州产业里面是一大突破,在这方面我们在今年初也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我们在今年初召开了两场科研院所和金融资本的对接会,到目前为止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我们想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马上设立科技创新的天使投资基金,专门投早投小,投我们早期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第二个围绕我们清源创新实验室,我们大力支持实验室建立2600平的中试基地,跟2800平创业园打通整个(科研到量产)‘堵点’。”
大院大所连接着人才、技术、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是完善创新生态的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依托科技大市场、技术经纪人等职业化“科技红娘”队伍,市场化、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服务,并采取推行科技创新券、成果转移转化奖补等激励措施,促进大院大所与企业技术供需有效对接;同时,充分发挥大院大所等科创平台溢出效应,依托科创平台开展技术招商,首次策划拟引进、孵化企业和项目42个,积极推动市属国企、基金等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助力平台招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期成功推动金控集团与清源创新实验室对接,引进深圳佳彬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泉港投资锂电池材料项目,并作为“晋江经验”20周年招商签约项目。
王小阳
泉州市科技局局长
“目前,我们把大院大所的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以大院大所为引领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当下正围绕产业链加快体系布局,加紧推动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分支机构等落地我市;同时,抓改革提质,‘一院一策’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精准‘嫁接’金融资本等要素,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我市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在改革、政策、金融与服务的同频共振下,大院大所质效快速提升,今年1-7月,大院大所服务企业891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1项,与企业合作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36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644项,新增孵化培育企业9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305.9万元。
针对我市产业“卡脖子”关键性技术难题,市科技局坚持创新不问出身,深入推行“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新机制,以开放式创新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位于丰泽的南方路机是专业从事工程搅拌全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企业致力于节能减排,推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
这台自动分拣机器人能代替人工分拣,更高效地从废弃材料里抓取出混凝土块、沥青、花岗岩等原料,一个小时可抓取2000次左右。
不过,想要进一步提升这台机器的精确度却十分不易。为此,市科技局主动靠前纾困解难,目前该企业提出的自动分拣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已列入2022年我市“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榜单,正在组织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揭榜”。
欧阳衡山
福建南方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现在这个抓取的速度,识别的准确率,还需要更精确地提升,比如说我们识别率达到90%,但将来要做到95%,或者99%,别看这五个点的提升,它对整个技术的水平要求非常高,刚好在泉州市科技局的带领下,创造这样一个机会,大家一起做这个事情,我们挂榜,就会有人来揭榜,一起形成产业的技术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