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机构:泉州市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3-11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
2024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与省科技厅关心支持下,泉州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动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泉州市激活科创新引擎 打造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泉州”》获《八闽快讯》增刊刊发并获省委领导批示肯定。
(一)科技指标保持快增态势。坚持抓创新促应用,加强重点科技工作调度,加快科技创新“四个倍增”。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金融支持等多元科技投入机制,2023年全社会R&D投入239.06亿元,增长19.4%,增速居全省第1;R&D投入强度1.96%,提升0.31个百分点,增幅创2000年以来之最;研发投入调度工作成为全市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典型案例。科技企业方面,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推动“小升高、规升高、高升规”,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09家、居全省第1,指导推动854家企业通过前三批高企认定,推动高企铁拓机械正式登陆北交所,成为首家北交所过会上市的福建民企。科创平台方面,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新引建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中科华清(泉州)精细陶瓷研究院、晋江中科优材陶瓷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3家,累计达30家。科技人才方面,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累计达84个。市科技局连续7年在全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获得“优秀”等次。成果转化方面,建立健全“技术攻关+专业对接+精细辅导+政策激励”服务机制,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414项、增长73.7%,合同成交总金额20.16亿元,同比增长36.8%,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配合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调整优化市科技局职能和所属事业单位设置。牵头起草并以市政府1号文出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11条措施”、2号文出台科研院所市场化产业化转型“5条措施”,在全省率先设立规模超1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资金、试点事业单位性质科研院所运营管理机制改革、支持科技成果中试验证发展、“政策漫游”支持异地研发孵化等系列创新举措,推荐1218家企业享受研发经费三级补助3.75亿元,累计推动6家科研院所成立产业化运营公司,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基地)28个,累计推动建立异地研发孵化机构42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法获《今日要讯》专刊刊发,开放创新、院所改制做法分别成为全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十佳”案例、典型案例。
(三)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成功举办2024年泉州市创新大会,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启动建设泉州技术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签约科技产业招商项目40项、总投资额546.2亿元,聚焦科技创新“四个倍增”等方面出台政策12份,发布“光荣榜”获奖对象145个,配套开展创新活动16场,全方位支持创新创造。优化“揭榜挂帅”机制,首次拓展数量和领域,立项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2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举办大院大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全市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产学研金对接活动36场,指导立亚化学荣获第13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1名。推进泉州高新区提质增效,做好泉州高新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产业转型,累计推动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服务站)296个、星创天地128个(全省第1),实现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在全省率先发布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编发《科技信息参考》24期,6项研究成果获2024年度华东地区科技情报成果奖、居华东地级市第1。
二、2025年主要工作思路
2025年,泉州市科技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着力构建科技工作新体系,持续优化科创生态,聚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具有泉州特色的新路,奋勇争先、再上台阶,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一)强化改革统筹。发挥市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作用,制定市委科技委2025年工作要点,加强科技工作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重塑科技计划体系等方面制定改革清单,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科技创新能级。做好泉州市“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厘清科创基础条件、内外环境、远近目标、关键路径,谋划一批重大科创项目争规列盘。
(二)强化主体培育。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两提升”行动,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研发投入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分区域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精准服务规上企业研发,提升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覆盖率,带动全社会R&D投入增长12%;建立健全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高企增量提质行动,推动更多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发展,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以上、高企保有量达3300家,遴选一批领军型高企。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全市县域重点产业链,绘制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画像”,梳理制定县域重点产业创新链图谱,强化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精准化配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化拓展、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
(三)强化平台引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引进天津科技大学建设食品行业科创平台,支持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加快落地建设,推动建设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平台,积极争取省级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泉州,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牵头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创新联合体。指导清源创新实验室做好建设终期考评,推动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落地建设、成立光子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泉州装备所、泉州南大环保产业研究院二轮合作。深化科研院所市场化产业化转型,加强院所绩效评价,争创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努力打造强院强所。充分发挥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现有30大院大所溢出作用,带动更多科技人才、成果项目汇聚泉州。
(四)强化人才引育。认真落实人才“港湾计划”,合力做优“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工作品牌,系统摸底分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健全科技人才引育用体系。开展第八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工作,确保再引团队16个。做好科技人才自主评价,推动10家以上科研院所、高企开展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和柔性引才试点工作。制定泉州加强和改进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措施,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实施30项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发掘和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申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科技奖。
(五)强化成果转化。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重点突破中试验证环节,制定出台推动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和中试验证平台(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跨区域、开放性、先导性、标杆性”特征的中试验证示范平台;加快建设技转数字化平台,发挥各类在泉技术转移分中心、省级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桥”行动,策划30场产学研金对接活动,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22亿元以上;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健全“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高位嫁接先进地区技术成果在泉落地转化。策划召开科技金融对接会,鼓励金融机构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推广“创新积分制”,加大“科技贷”、技术创新基金等投放力度,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六)强化科创服务。做优科技政策服务,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AI在科技部门应用,健全“政策找企、政策直达”兑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资金项目预算分类管理,强化工作计划与预算计划同步性,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加强专业化、个性化辅导,推动科技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做深科技特派员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专项,“一县一链一团”开展科技特派团“揭榜挂帅”,推动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分区域组建5-7个科技特派员团服务科技重点工作,提升各县(市、区)研发投入、高企培育和技术合同认定等工作水平;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科技特派员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激励科技特派员争先创优。做实科技园区服务,跟进泉州高新区审核公告目录调整事宜,谋划开展泉州高新区发展规划,强化“一区多园”考核评价;服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做强科技信息服务,加强前沿科技趋势、产业发展动向研究,编好《泉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2025》,办好《科技信息参考》和《泉州科创简报》,为各级各相关部门提供科技创新决策参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